东莞市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会召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东莞实践
东莞
东莞 > 要闻 > 正文

东莞市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会召开,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东莞实践

3月11日,东莞市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大会召开,对“双万”新起点上推进文化强市建设进行全面动员、全面部署。

市委书记肖亚非出席会议并讲话,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骆招群、市政协主席郑建民出席会议,市委副书记、松山湖党工委书记刘炜主持会议。市领导武一婷、吕元元、刘旺先、叶葆华、罗斌出席会议。

肖亚非指出,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树立大文化理念,扛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式现代化东莞实践。

要深刻认识到建设文化强市是强化思想引领的必然要求,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要深刻认识到建设文化强市是传承和弘扬城市优良传统的重要载体,一代又一代东莞人身上体现的精神品格是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代代传承下去,大力继承前人敢于开风气之先的优良传统文化,敢于对标争先,在比学赶超、赛龙夺锦中创造辉煌业绩。

要深刻认识到建设文化强市是塑造城市文化精神内核的关键抓手,把城市文化精神作为无形资产,进一步聚拢提炼,彰显东莞特质。要深刻认识到建设文化强市是拥抱时代、紧跟潮流的迫切需求,尊崇科学、尊崇进步,更加积极地拥抱新时代、新潮流,立时代潮头、聚天下英才、汇百川之智,创造引领时代潮流的新文化,赋予城市更加鲜活的生命力。

肖亚非强调,文化强市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坚持打牢思想根基,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深化东莞理论宣讲品牌体系建设,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提质增效。要坚持硬建设与软建设一起抓,整体提升文化服务效能。要高品质建设十大文体设施和“四馆一剧院一空间”,构建高品质文化品牌体系,大力创作文艺精品。

党政“一把手”要把思想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加强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坚持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一起抓,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要牢牢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印刷、文化装备制造、数字创意、潮玩等产业。要加快推动松山湖创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支持鳒鱼洲文创园等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促进文旅消费。

各级各部门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扎实做好“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要坚持增强市民归属感与提升外宣水平一起抓,努力塑造新的城市形象、城市气质。要进一步增强市民群众对整座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扎实推进企业员工和出租屋两个“文明共享计划”,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把广大市民群众“东莞是我家”的家园意识激发出来。要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气质,进一步讲好东莞故事,传播东莞好声音。

会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武一婷就《中共东莞市委 东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作解读说明。会议观看了东莞文化建设成果专题片,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南城街道、黄江镇分别围绕文化强市建设重点任务、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文化强镇建设发言。

相关新闻:

建设文化强市,东莞这么干!

文化强市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久久为功。“1+8”政策对未来四年的整体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明确了到2026年的目标任务,东莞将以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的导向抓好落实。

坚持打牢思想根基,守好意识形态安全“南大门”。

这是文化强市建设的首要任务。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健全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列席旁听工作机制,打造新型智库,打造“学术东莞”社科品牌。深化东莞理论宣讲品牌体系建设,构建市镇村三级“莞邑百姓宣讲”体系。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提质增效,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坚持硬建设与软建设一起抓,整体提升文化服务效能。

在硬建设方面,高品质建设市博物馆新馆、鸦片战争海防遗址公园等十大文体设施,高质量建设“四馆一剧院一空间”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高品质文化品牌体系,打造“书香东莞”、“博学东莞”、“育美东莞”等十大文化品牌,形成“一镇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的文化活动格局。大力创作文艺精品,完善名家名师引育、名篇名作创作、名品名团塑造工作机制,创作一批冲击“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的文艺精品力作。

在软建设方面,落实党政“一把手”的“第一责任”,把文化强市建设作为重点工作。强化支撑保障,统筹好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等要素资源。加强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深化人才引进、培养、管理等制度改革,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吸聚一批学术大家、文艺名家、领军人才。

坚持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一起抓,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在文化产业方面,把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要跟文化事业、文创IP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印刷、文化装备制造、数字创意、潮玩等产业,以文化创意提升工业产品的附加值,特别是要大力支持文化企业繁荣发展,不断提升东莞文化企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努力把制造业规模优势转化为文化优势、质量优势和创新优势,推动产业体系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加快推动松山湖创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支持鳒鱼洲文创园等创建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促进文旅消费,重点建设“东莞记忆”、“同沙片区”、“环松山湖片区”等一批重量级文旅项目,打造谢岗“银瓶山”、水乡“西太隆”等文旅项目,加快构建全域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推进文旅体融合发展,打造吃住行游娱购一条龙产业链。

在文化事业方面,进一步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大力实施文明实践阵地“百千万”示范项目以及“五色花”计划,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城市之光”致敬行动。各级各部门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一把手要亲自上阵、靠前指挥,全力做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

坚持增强市民归属感与提升外宣水平一起抓,努力塑造新的城市形象、城市气质。

对内要进一步增强市民群众对整座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扎实推进企业员工和出租屋两个“文明共享计划”,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文化权益和文明体验等服务资源下沉,打造培养流动人口精神文明成长的大学校,把广大市民群众“东莞是我家”的家园意识激发出来。

对外要全面提升城市形象气质,从城市辨识度、立体度、美誉度着手,深耕本土文化宝藏,加强“七大文化”开发利用,深化“近代史开篇地”“国际制造名城”“潮流东莞”“篮球城市”等形象;构建“大外宣”格局,完善“3+3+32”东莞融媒集群,做网红东莞操盘手、爆款创意策源地,持续对外传递城市价值观,进一步讲好东莞故事,传播东莞好声音。

微信图片_20230311171642

凤凰网广东发自东莞

来源:莞宣

编辑:莫彦琦、孙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