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老房子“搬”进村史馆,展示富有年代感的粮票和农耕工具...来溪头村史馆,带你穿越回上世纪七十年代。
“这就是我们旧时的‘明’字屋,是由厅、房、厨房、天井组合而成,由于是平面双开间,类似‘明’字,所以就称为‘明’字屋。爷爷旧时就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在溪头社区村史馆,方汉明兴高采烈地给孙子讲述这所“老房子”的来历。
“明”字屋内部
然而,这所位于溪头村史馆内的“老房子”其实并不老,反而是新建的。那为什么会将“老房子”建在新村史馆内呢?
原来,为丰富村史馆的内容,拉近与村民的距离,同时展示民俗风貌,让居民了解自己家乡的发展史,溪头社区在筹建村史馆前,广泛收集村民的意见后,最终将这所“明字屋”一比一“搬”进村史馆,受到村民们称赞:“这样的村史馆太接地气了!”
将老房子“搬”进村史馆
村民表示:非常接地气
据了解,溪头村史馆前身是溪头旧舞台,建成已有20多年,由于缺乏维护,加上配套设施老旧,导致旧舞台的利用率并不高。2022年10月,溪头社区对旧舞台进行升级改造,并打造成如今的村史馆。
溪头村史馆
日前,小编来到溪头村史馆“打卡”一番。站在溪头村史馆外围看见,虽然升级改造后外观已大变样,但仍能明显看出舞台的轮廓,不同的是,舞台的顶部已经贴上了“溪头村史馆”几个大字。
沿着阶梯走上“舞台”,映入眼帘的是这所根据社区内老房子复刻的“明”字屋。据介绍,这是70年代“明”字屋的复原场景,展示着当时的农村生活场景。“明”字屋占地约50平方米,屋内由厨房、天井、厅和房构成,内部设有柴火灶台、储物木箱、雕花木床等具有年代感的生活用品,走进房子内,能感受到厚重的年代感,一下子将参观者的记忆拉回到七十年代。
柴火灶台
“这所‘老房子’是我们在筹备村史馆前广泛征求村民建议后规划打造的,也是在村里老人参与‘指导’下建设的,是溪头村史馆的一大亮点。建成后不少村民都前来参观,纷纷表示‘老房子’还原了当时的年代场景,非常接地气。”溪头社区党委委员黄锦波说。
而“明”字屋门外右侧还设有农耕油画和雕塑,还原了旧时农耕的场景;左侧的展板则集中展示介绍溪头的传统文化以及节日活动,如华光诞、抢炮头、木鱼歌、粤曲粤剧等。
设置不同年代的门
让参观者沉浸式体验
穿过“明”字屋与展厅相连的门,左侧是党建文化厅,展示溪头社区党组织基本情况、历史沿革等情况。右侧则是溪头村史展示区,分为“积厚流光”“源远流长”“开拓进取”等板块,展示该社区大事记、历史名人、农工商等发展情况,社区发展变迁和文化底蕴悉数呈现。
溪头村史展示区
村史馆二楼设有莞草文化展区、农耕用品展区、家庭用品展区等,每个展区都陈列着不少老旧物品。莞草文化展区展示着莞草从种植收割到最后制作成品的过程,农耕展示区陈列着农耕作业工具,家庭用品展示区则陈列着电视机、冰箱等老物件。“这些老旧物品都是村民自发捐赠的,记录着村民的过往。”黄锦波表示,村民捐赠的老旧物品,让村史馆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更有意义。
农耕用品展示区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在村史展示区,还是老旧物品陈列区,在不同区域都设置了“时代之门”。例如走进“源远流长”板块,参观者要经过复原80年代的庭院门;在走进农耕用品展区时,需要经过由黄泥打造的门……这一扇扇门的设置,让参观者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年代,沉浸式感受当时的民俗风貌以及发展变迁。
80年代的庭院门
“社区终于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村史馆,当然要捧场啦!”溪头社区建成后,村民纷纷前往“打卡”。村民方婆婆说,她已到村史馆参观过好几次了。“这样的村史馆让人倍感亲切,每次来总会聊起当年发生的事情,能聊整整一个下午。”
凤凰网广东发自东莞
来源:厚街宣
编辑:陈小娟、马瑶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