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观察|东莞东城垃圾分类:超额完成任务,书写城市新貌绿色答卷
东莞
东莞 > 正文

湾区观察|东莞东城垃圾分类:超额完成任务,书写城市新貌绿色答卷

自2020年东莞市推行生活垃圾分类以来,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东莞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2022年,是东莞市第一个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计划的收官之年,东城街道作为示范片区,超额完成任务,已实现24个社区、80多个物业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全覆盖,辖区内全域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

行走在东城街道,凤凰网广东可以感受到,无论是政府各级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还是社区、学校、商场、小区,都积极投身于垃圾分类的行动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合力。垃圾分类工作,俨然是一份彰显东城“新生态”的绿色答卷。

湾区观察|东莞东城垃圾分类:超额完成任务,书写城市新貌绿色答卷

基础设施建设惠及于民 建设各类设施超2500个

若将东城街道垃圾分类的工作成果比作一份“答卷”,那么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建设便是有标准答案的“客观题”。

2020年至2022年,东莞市东城街道生活垃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称“东城街道垃圾分类办”)在辖区内持续完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据凤凰网广东走访了解,三年间,东城街道垃圾分类办引导社区、小区、商场、学校、企业等众多公共场所,逐步完成了辖区内垃圾分类设施的升级改造。

传统的单一分类垃圾桶在辖区内已基本“销声匿迹”,取代的是整齐摆放着分类垃圾桶、张贴着垃圾分类指引的垃圾投放点(亭),或是根据地点的性质,放置使用频率较高的分类垃圾桶,例如,在公共卫生间设置投放污染纸类的“其他垃圾收集桶”;垃圾收集车也完成了升级,从前“脏、旧、臭”的垃圾收集车都有了自己的颜色和分类,灰色的其他垃圾收集车和绿色调的厨余垃圾收集车穿梭在小区、社区,每日定时定点进行垃圾收集工作;小区、社区显眼处出现了“新的身影”,它们是可回收物便民交售点、有害垃圾箱……

东城街道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交出了一份几乎满分的答卷。三年间,东城街道共建设分类投放点(亭)457个、简易投放点1524个,投放可回收物便民交售点174个、流动可回物收集车80辆、智能回收机97个、低值可回收物回收箱171个和有害垃圾箱23个,建设大件垃圾收集点24个,购置其他垃圾车28辆、厨余垃圾收集车30辆,完成23个社区1000余辆其他垃圾收集车完成改造,实现垃圾桶车同色。

单从数据显示,东城街道垃圾分类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完全满足了辖区的需求,但这些成果不仅停留于数据,更是已经真正上岗运作惠及于民。陈女士在东城街道东泰社区生活多年,走访过程中,她告知凤凰网广东,自东莞开展垃圾分类以来,她已经逐渐习惯了把垃圾分类放、分类扔,最大的感受,就是小区建起了垃圾收集亭,“一开始是放了四个颜色的垃圾桶,后面垃圾桶就变干净了,再后来,每个垃圾桶都多了一个拉环,都不用自己去掀开,这个设计我觉得做得最好,特别方便、人性化。”

趣味宣传带动全民参与 垃圾分类主题涂鸦成风景线

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仅是完成了这份绿色答卷的基础客观选择题,真正让市民知分类、学分类、懂分类、做分类的,是东城垃圾分类办三年间持续不断的宣传工作。

2020年—2022年三年行动期间,凤凰网广东曾多次参与报道东城街道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类型多样且趣味性强,其中包括系列“五进”活动、井盖和墙壁涂鸦活动、垃圾分类知识游园会等多样互动性强的内容,让参与者边玩边学,还能赢取如垃圾袋等与垃圾分类息息相关的奖品。

行走在东城街道金月湾小区附近,随处可见已经画上与垃圾分类主题相关的创意涂鸦;在东城街道同沙社区,可爱版的垃圾桶、垃圾宣传标语装饰着原本空白斑驳的墙壁;在东城街道的多条主次干道两侧,可爱的垃圾分类主题涂鸦跃然墙上……这一切凝成了东城街道一道特殊靓丽绿色生态的风景线。

在走访东城街道垃圾分类示范小区万科中天城市花园时,凤凰网广东了解到,自2020年11月起,小区便在东城垃圾分类办的指导下,在小区内设置垃圾分类宣传专员和垃圾分类引导员,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入户宣传工作和垃圾分类投放监督工作,潜移默化中持续影响着小区居民,仅用数月便在小区内形成全民皆“分”的氛围,并持续至今。

同时,万科中天城市花园在小区内设置了集趣味性、知识性和互动性于一体的“垃圾分类互动空间”,小业主们可在开放时间前往这个垃圾分类体验室,边玩垃圾分类小游戏边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寓教于乐。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让小孩影响家人,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目的。

据了解,三年行动期间,东城垃圾分类办共开展涂鸦活动20余次,涂鸦面积达8000平方米,开展志愿活动443场、垃圾分类主题宣传活动254 场、各类垃圾分类培训活动193场,开展“小手拉大手”校园宣传活动424场,开展校园、社区、家庭联动实践活动423场,覆盖人次超十万。

完整链条赋能资源循环 日均处理130吨厨余“变废为宝”

垃圾分类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源循环,提升资源利用率,真正“变废为宝”。

三年行动期间,东城街道成功建立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程分类体系;成功建设了两个厨余垃圾就地处理项目,日均处理能力达到72吨,结合市处理指标,目前东城街道的综合厨余垃圾处理能力达132吨/日,据悉,2022年底,东城街道日均处理量已达125吨,截止至2023年4月,更是突破130吨/日,接近处理能力的上限;设置了一个大件垃圾集中处理中心,配置分拆破碎机械设备,提高了资源化利用水平;引进了处理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的专业企业,成功实现每一类垃圾都有它“变废为宝”的途径和机会。

经凤凰网广东调查了解,过去三年期间,东城街道各类垃圾比例变化明显,如其他垃圾从2020年占总量占比为72.21%,至2022年下降为62.14%,而可回收物、厨余垃圾和有害垃圾的收集处理量所占比率逐年提高。其中,厨余垃圾从2020年的1.2万吨上升至2022年底的3.6万吨,增量接近2倍;有害垃圾从2020年的1.6吨,上升至2022年的62吨,增加了36倍。

从小区、社区里忙碌的垃圾收集车、道路上穿梭的各类垃圾转运车、社区墙壁上生动活泼的创意涂鸦还有每场宣传活动中的欢声笑语……在东城街道,这一切与垃圾分类有关的图像与声音都汇聚成为了东城街道的“绿色答卷”,垃圾分类不仅是一纸文件上的一项工作,更是越来越成为广大市民群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东城街道垃圾分类办表示,东莞市第一个垃圾分类“三年计划”已经画上一个节点,站在2023年的全新节点上,东城垃圾分类办将全力推动垃圾分类成为低碳生活新时尚,为推进东莞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贡献力量。

凤凰网广东发自东莞

撰文:麦芷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