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分布式示范工程!道滘水环境治理创新模式显成效
东莞
东莞 > 正文

建成分布式示范工程!道滘水环境治理创新模式显成效

水是人居之本,生命之源。碧水绕城、绿水长流,水生态的持续改善不仅体现在细微的数据里,更看在老百姓的眼中、渗透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小河村舒适宜人的生态环境背后,是道滘镇持续提升水环境做出的种种努力。7月12日上午,中央、省、市主流媒体,以及广东各地城乡环境、城建水利相关单位,走进道滘镇小河污水处理站调研,并围绕“东莞道滘镇水环境高质量发展创新模式”主题开展座谈会,分享交流治理模式和经验,为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言献策,助力“美丽河湖、幸福广东”高质量发展。

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会长、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张首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评估推广处处长梁洋、中国报业协会融合发展中心主任徐文军、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研究员何伟嘉、东莞市道滘镇党委书记曾平治、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管鑫、东莞市道滘镇副镇长叶泽明、中联环院士工作站总工程师刘培勇参加调研活动并在座谈会上发言。

现场参观

污水处理站鲜花绿植簇拥,村民景观公园休闲漫步

上午9时,调研组一行来到小河污水处理站参观,调研组瞬间被这座鲜花绿植簇拥的小河污水处理站引起了的极大兴趣。道滘镇副镇长叶泽明介绍说,这个污水处理站在启用前,因主管网负载过重,损坏严重,小河污水无法接通入镇污水处理厂,造成污水横流,环境大受影响。道滘镇政府在进行广泛调研、了解的基础上,并立足于道滘未来的发展,采用中联环院士工作站的技术,创新突破建成了分布式示范工程,破解了道滘水环境治理的难题。

建成分布式示范工程!道滘水环境治理创新模式显成效

中联环院士工作站总工程师刘培勇介绍,小河分布式生态地埋污水处理站按照标准污水处理厂建造,化验室、中控室、在线检测室等设施设备一应俱全,智能控制程度高。目前,每天可以处理小河片区工业、生活污水达5000吨,出水水质达到准四类标准,达标处理后的出水可以进行生态补水,用于公园绿地喷灌、道路洒水等。项目所采用的GMBR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污水厂臭味和噪声等二次污染问题,同时实现生态水厂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提升项目周边的环境品质。刘培勇用五个“零”生动地描绘了这一模式的特点:实现与周边环境“零距离”、项目建设“零占地”、环境影响“零污染”、再生回用“零排放”和污水收集“零转输”。经过3年多的使用,污水处理效果和环境“邻利”效应得到了群众的一致认可。

小河污水处理站负责人赖伟鑫指出,污水处理站创新的生态地埋建设模式,与当地推行的地下二层至三层入地模式相比,投资节省40%,占地节省30%,运行费节省20%,运维可降碳30%。同时该技术应用范围广,可适合农村、乡镇、城市、市政污水、工业废水等处理。该模式的成立,创新解决传统单一大集中污水处理系统收集率低、进厂浓度低等问题,为大、中、小污水厂的建设带来了方向,为因地制宜、集中与分布结合、节能降耗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借鉴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小河污水处理站不仅成为了该片区的开放式花园,还被打造成了党建基地,成为基层党组织将党建工作做到实处,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的范例。

主题座谈

分享水环境治理经验,探索水环境治理创新模式

参观结束后,调研组召开主题座谈会。座谈会上,道滘镇委书记曾平治向来自全国各地水务领域的领导、专家以及各大媒体代表,共同商讨当前水环境治理的新形势、新路径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并表示,道滘地处东江南支流下游河网地带,是珠三角重要的水系生态区。可以说,道滘因水而名、因水而兴,保护好水资源、弘扬好水文化至关重要、影响深远。近年来,道滘镇举全镇之力打好水环境治理攻坚战,重现了济川“水清岸绿白鹭飞”的生态美景。未来,道滘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主动对标对表,努力取长补短,以更高标准统筹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治理,以更大力度推动水文化、水经济加快发展,努力为绿美广东、绿美东莞建设贡献道滘力量。

建成分布式示范工程!道滘水环境治理创新模式显成效

在主题汇报环节,东莞市环保产业促进中心副主任管鑫对东莞市水环境治理创新模式作了详细介绍;清华大学中国城市研究院研究员何伟嘉以“构建分布式再生水资源系统——建设城乡高品质基础设施的新路径”作了主题分享;道滘镇副镇长叶泽明则介绍了小河村花园式污水处理站案例以及经验介绍。随后,各参会人员结合专业、规划设计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讲解,对东莞水环境治理创新模式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意见。

会议最后,专家共同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水环境治理,参与水环境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撑起美丽中国梦!

凤凰网广东发自东莞

撰文:徐欣颖、陈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