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大家不仅仅是知道寮步豆酱的存在,还要知道寮步豆酱它是怎样做出来的。”寮步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尝过无数种味道,只有一种经世代相传,那就是在寮步大地上氤氲几百年的一种酱香。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寮步豆酱”似乎在年轻人的印象中只剩下了一个空洞的名字,他们对其更深入的了解甚少,大多数年轻人甚至没有闻过、品尝过寮步豆酱的味道。
进入2023年,寮步豆酱似乎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通过与时俱进的创新,它不再仅仅是一种主食调味品,而是带入当代生活,成为年轻人下午茶桌上的新宠,也出现在中秋团圆赏月的桌上。这是非遗创新的力量,唤醒了寮步豆酱的"又一味"。同时,产学研相结合,让非遗走进校园,让更多年轻人近距离接触寮步豆酱,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承传统老味道,探寻时代新风味
8月10日上午,凤凰网广东来到寮步“又一味酱园”参观并对东莞市寮步又一味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梁巧玲女士进行采访。一步入酱园,先袭来的是一股豆子发酵后的咸香,入目是在晒场整齐排列的三百多个酱缸,右侧则是全新打造的又一味酱文化体验馆——酱啡。
梁巧玲女士表示,年长的游客一进入酱园就会发出感叹:“啊,这是以前的味道!”寮步豆酱经过几百年的沉淀,其香味深深地烙印在寮步人的记忆中。如今,豆酱不仅仅是一种调味料,它承载着寮步的历史,凝聚着代代寮步人的情感和记忆。而正是因为“寮步豆酱”一直坚持传统的农家作坊工艺,不采用机械化、化学化的制作方法。从洗黄豆到制作豆酱,都是纯手工操作,这才赋予了豆酱独特而令人回味的味道。
尽管现在市面上有更方便、更符合年轻人需求的调配酱料,但经由传统手工艺制作的豆酱具有无可替代的“以前的”味道。梁巧玲女士表示,建造又一味酱园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消费者更好地区分传统味道和市面上调配的酱料之间的差异。这样的努力旨在保留传统的独特味道,让消费者体验到真正的寮步豆酱所带来的独特风味和魅力。
“非遗只有在生活中活化才是有价值的,只是写一篇文章宣传让大家知道它的名字是没有价值的。”梁巧玲女士在谈及非遗传承时强调了活化非遗的重要性,她认为非遗的传承不能与时代脱轨,应当与时俱进,给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水”,让其走进年轻人的生活。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和接触非遗,她主张从年轻人喜欢的东西入手,注入创新元素。
在新建造的“酱啡”咖啡馆中,又一味推出了创意产品,如酱油雪糕、豆酱蛋挞、酱料咖啡特调等。酱油的咸香与冰淇淋的甜味相融,呈现出海盐般的口感;酱料的咸味、咖啡的微苦与牛奶的鲜甜相结合,使口感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为了迎接中秋节,又一味早早开始了豆酱月饼的试验研发。为了让酱料和产品在味道上更好地融合,他们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研发,一次次尝试、不断改良,直到达到最佳效果。
这些产品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成功地激发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吸引了更多年轻一代的消费者前来体验豆酱的独特风味与历史底蕴。下午茶时间是酱啡客流量比较大的时候,通常从下午两点开始,许多年轻人来到店里拍照打卡,享受下午茶的美味。梁巧玲女士表示:“我们以佛系经营为主,下午六点就停止营业。当人数过多时,我们会在外面放置牌子,告知大家的营业时间。”
未来,又一味将进一步深入研究,真正将豆酱非遗文化与咖啡、西点等相结合,开发出更多的创意产品。这样的努力有助于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传承发展下去。通过创新与传统的结合,非遗文化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吸引更多年轻人对其产生兴趣,并为他们提供与传统文化互动的机会。
非遗进校园,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2022年10月16日,寮步镇香市第一小学携手又一味酱园,将又一味酱园设为香市第一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现在很多年轻人、学生不知道什么传统手工艺制作出来的豆酱是什么味道的,不知道豆酱是怎样做出来的。”梁巧玲女士表示,“我希望大家不仅仅是知道寮步豆酱的存在,还要知道寮步豆酱它是怎样做出来的。”又一味酱园与学校合作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小朋友们了解到酱油是怎样从一粒豆,历经多少时间,多少工序,多少人力成为我们每日三餐美味佳肴的必需品;让小朋友亲手制作一瓶酱料,亲身体验从酱料装瓶、抹油、拧盖到包装的一系列流程,零距离从视、听、嗅、触全方面了解寮步豆酱的悠久历史,加深了大家对酱料制作包装的了解,从而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早日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弘扬和振兴中。
“我有更大的目标,我希望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独特的学习和体验环境,让这些非遗文化能够走进更多的校园。”梁巧玲女士谈及又一味酱园未来的发展时,向凤凰网广东展示了关于打造一个生态循环的“产学研基地”的项目策划。改造旧园区,开发多功能区,将生产和研学结合起来,通过“旅游+产业+特色文化”的全新产业模式,给学生们提供更广阔的平台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了解和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又一味食品有限公司一直以来秉持的发展理念。新的时代条件、新的发展理念,正在激发传统手工艺的内在活力,使其成为时代生活的新的有机组成。
凤凰网广东发自东莞
策划:麦芷茵 贾莉莉
撰文:郭楚欣
摄影:黄俊頣 刘金花 郑媛龄
编辑:郭楚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