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文化自信背景下的中国幼儿教育创新研讨会”在东莞厚街举行。研讨会邀请了中国学前教育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和部分幼儿家长开展研讨交流活动。
本次活动由北京国培京师教育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国培京师”)主办,广东小牛津国际教育机构(以下简称“小牛津”)承办。
国培京师是依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凝聚大学教授、学者、各地市教研员、一线名师、名校长资源,为各地中小学、幼儿园提供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学校文化建设、传统文化进校园等研究和服务工作。
小牛津成立于 1988 年,下设国际教育部、中小学部、幼儿园和培训部及莎莉教学研究中心五大事业部,含外籍子女学校一所、九年一贯制中小学两所、幼儿园17所及培训部和教研中心等。目前,在校学生共计10,000余人,其中来自 13 个国家及地区的学生共有 1,000 余人。本着“做全世界最有温度的教育”教育理念,小牛津国际文教机构成立了专门的莎莉教学法研究中心,是国内学前教学实践的导向先锋。
小牛津创始人郑莎莉女士谈莎莉教学法的由来
几天前,一位家长带着孩子来学校办理入学注册,学校门岗的保安伯伯 ; 他认得这位家长并向其问道:你是“黄育章”吗?
这位保安伯伯是我们幼儿园的第一批员工,家长欣喜的回道:是啊!您还记得我?!
其实这位家长正是30多年前小牛津幼儿园第一批学生,30年后他又带着自己的孩子回来了。
小牛津在教育路上走着走着,也走过了“两代人,三代情”
30多年来,我们每一天都在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团队曾远赴德国、芬兰、意大利等地参访学习前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实践,并最终得到了一个结论,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法,都离不开孩子们所生活的地方。“教育必须要在地化”与当地的文化、社会、生活、风俗相结合。
但是,什么是文化? 什么是社会? 什么是生活、风俗?
如果没有一个东西去承载,是没有办法具象化让孩子去理解的。
为此,我们在学校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花园,用环境唤醒孩子们的好奇心。孩子们在这里探索发现,创造出属于自己对“地方”的理解,并将这样的理解通过不同的媒介展示与他人交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直担任学生的支持者,协助并记录孩子们成长,最终形成了孩子们的成果展示。
教育领域的很多朋友在肯顿花园里看孩子们的成果展。有些专家说看到芬兰的现象教学法的影子,也有些说看到意大利瑞吉欧的影子,华德福、蒙特梭利的影子等。那它到底是什么呢?很多朋友一直都有同样的困惑。
直到有一次,一位来自上海的专家和我分享,他说:你有没有想过,瑞吉欧是意大利的一个城镇,蒙特梭利是一位医生,为什么教学方法会以地方和个人命名?
因为它所承载的是在地人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你做的这些,如果要给它起一个名字,我觉得可以叫做“莎莉教学法”。
仔细的去思考后,“莎莉”并不仅代表我,他更多的是代表一种“尊重在地文化”、“想要把在地最好的给到孩子”的信念。
目前我们用这个教学法在幼儿园里面实现,受到很多家长的认同与支持,未来我还希望这样一个精神,这样的一个教学法,能在更多的机构、小学、初中等等不同的学龄段实践,与各界进行更多交流和实践。
袁爱玲教授作主旨报告
研讨会邀请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袁爱玲教授作主旨报告。
袁爱玲是教育部国培专家,广东省高等教育学会小学(学前)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早教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托育协会副会长。
袁爱玲以“创造性人才的早期培养”为主题,从认知特征、情感特征、动力特征、人格特征等方面,具体讲解了创造型人才有哪些独特的素质,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型素质等。
小牛津与国培京师达成战略合作
同日,东莞市小牛津国际文教机构与北京国培京师教育科学院达成战略合作,小牛津国际文教机构正式成为国培京师实验基地学校。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现任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原副主任兼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培京师咨询委员会委员周满生教授,袁爱玲教授,小牛津国际文教机构总裁郑莎莉董事长等出席了签约仪式。
活动现场,周满生教授介绍了国培京师发展情况,并希望国培京师努力做好小牛津国际文教集团全体教师的优秀合作人,汇聚全国一流的幼教专家、幼教名师资源和智慧,促进教师保教能力等专业发展。同时,通过助力小牛津国际文教集团,一起为东莞的区域教育、广东教育、全国教育乃至亚洲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凤凰网广东发自东莞
编辑:贾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