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市小学校长骆柏新:“本香”沁学子,改革促育人|教育观察①
东莞
东莞 > 正文

香市小学校长骆柏新:“本香”沁学子,改革促育人|教育观察①

编者按:东莞推进教育扩容提质的过程中,集团化办学与品牌学校培育工程是同步进行的。2019年12月26日,30所学校正式获得东莞首批品牌学校认定。四年过去,有哪些经验和思考?凤凰网将陆续推出30所首批品牌学校的深度报道,对话校长,解读学校的品牌建设路径,为东莞集团化办学提供更多方向的思考。

冬日暖阳下,头戴草编帽的学生们手持锹铲,或播种,或填土,亲身实践课堂上关于益母草培育的知识。2023年12月11日,寮步镇香市小学教育集团暨寮浈小学综合实践卢丽霞名师工作室开展的联合教研活动中,香市小学的李雯婕老师向学生们讲解道:“最早在《诗经》中就有记载,‘中谷有蓷’的‘蓷’便是益母草的意思。”

这是一次共研、共思的教学活动,也是香市小学开展集团化办学实践的生动写照。香市小学校长骆柏新表示,“只有层林尽染,才能万山红遍。我们作为龙头学校,更要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集团化办学也将为香市小学的发展开创新局面。” 回顾2023,骆柏新表示,这一年是香市小学“三五”规划的第四年“突破年”。学校在秉承“本香教育”理念的办学实践中,实现了课程体系、校园设施、集团化办学等方面的突破,希望开辟出一条最适合香市学子成长的特色路径。

特色发展,完善“本香课程”体系

获评东莞市首批品牌学校后,香市小学在“本香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开展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主,校本课程为辅的“本香课程”体系。“2023年,香市小学把课程体系的完善作为突出的工作部分。课程建设是学校办学实践中最主要的部分,也是最能表现学校特色的一个抓手。”骆柏新表示。

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香市小学结合“艺术教育”的特色优势,以第二课堂为主阵地,修订完成包括德育在内的11个学科的校本学习手册。目前,“本香课程”的校本学习手册包含语文读香、英语译香、品德凝香、社区和香、音乐颂香等。此外,学校还在课程形态、教学形式等方面加以创新,借助情境式教学、在基础知识教学中融入莞香文化元素。

何谓“本香教育”?骆柏新认为,最主要是发掘莞香所蕴藏的文化品格,把“坚强、自信,高雅、奉献”的莞香精神渗透到教学实践和学生的学习成长中。在践行“本香教育”的过程中,骆柏新对人才培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社会改革速度加快,人才培养也应与时俱进。如何让我们的教育减负增效,是摆在每个教育人面前的难题也是必答题”。他表示,香市小学培养的是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

骆柏新表示,“香市小学已完整系统地落实了国家课程,但这仅仅是家长学生对学校的完成基本要求。学校教师队伍并不停留于此,而是进一步关注当代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香市小学把香市文化贯穿到丰富的校本课程中,以“莞香”化人心,致力于培养一批有知识、有素养的时代少年。

校园建筑,一本不可忽视的教材

“双减”政策落地两年有余,学生被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安排的时间更多,在校时间变长。能够适应教学模式的变化,便于弹性灵活教学交流的校园空间改造迫在眉睫。2023年,香市小学对校内建筑设施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包括体育馆、运动场、科学探究实验室、恒温游泳池等。

凤凰网了解到,香市小学为学生提供半公益游泳教学,不少学生在傍晚课程结束后来到翻新的恒温游泳池集中学习。邻近宏远俱乐部的优越地理位置,也为香市小学的篮球特色教育输送资源。将课后服务融入整体课程设计之中,系统规划学生在校的教育教学安排,让校园成为真正承载知识与生活的“模具”,是香市小学在新阶段改革的发展方向。

随着教育模式的多元化发展,校园建筑的作用不仅限于教学,更是文化与育人理念的表达。“学校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和基地。”骆柏新认为,学校不仅是一个无属性的生活居住场所,还应承载着文化有机体的使命。“校园建筑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也是一本不可忽视的教材,应该发挥育人的作用。”

紧扣“本香教育”的办学理念,香市小学首先从“日用而不知”的楼宇称谓入手,把教学楼更名为“和香楼”、“凝香楼”、“沁香楼”等典雅词汇,在言谈中渗透莞香之美。此外,学校还在大堂、教学楼一楼和四楼等地特别设计了“莞香长廊”“莞香知识文化长廊”等,师生们在每一次的行走往来间都能深切地感受到香市文化的深厚底蕴。

骆柏新强调,原本静默的校园建筑想要焕发生机,就要渗透“草木劝学,墙壁说话”的育人氛围。据悉,香市小学划定共计10亩空地,主要用于建设劳动教育基地、中草药种植基地,目前已经基本改造完成。去年4月,春季研学活动在此举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城市、自然、环境的认知。“用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交流,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是利用好灵活多样的校园空间,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意义所在。” 骆柏新表示。

集团化办学, 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承担社会责任

2023年9月,香市小学与凫山小学正式签约开展集团化办学。12月11日,两地小学联合教研活动成功举办。活动上,优秀教师共同探讨教学新方式,分享了教学经验与优秀课例。 “只有层林尽染,才能万山红遍。”骆柏新指出,“香市小学作为龙头学校,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配合推动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根据《东莞市推进中小学校集团化办学实施方案》,东莞探索构建起以紧密型、托管型、联盟型、复合型为主的集团化办学模式。2016至2019年间,香市小学就曾托管寮步镇莞雅现代学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与凫山小学建构教育集团教研体系的模式,则属于联盟型。除了开展联合教研活动外,还通过定期的交流和分享、统一的教研标准、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等方式方法共同提升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对此,骆柏新表示,“这次的集团化办学,无论从学校的管理模式,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学生的成长路径等方面既借鉴了过往经验,又有新的突破。”

目前,除了大规模的联合教研活动,两校之间的日常交流也更为频繁且深入。在集团化办学的基础上,香市小学制定了一套统一的教研标准,涵盖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质量监测等方面。此外,优质课程、教学资料、课件等资源也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在两校之间共享。

骆柏新相信,集团化办学将为香市小学的发展开创新局面。香市小学之所以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理念,骆柏新将其内在动力总结为学校始终秉持的“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坦诚地谈及教育改革过程中的阵痛,“前几年,香市小学经历过一校分三校的教育改革,当时一次性流失了 23 名骨干教师。但现在,我们将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为学校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一所小学的温度,在每一个细微的教育环节中累积,靠不懈的教育理念去呵护。正如骆柏新校长所说,香市小学如今“褪去稚嫩,正是成熟而不老气,沉稳而不浮夸的阶段,正是沉下来做事,静下来育人的好时候”。在这里,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和心灵的滋养。香市小学以其独特的办学理念、扎实的品牌建设和集团化办学实践,为学生提供了成长的沃土,也为东莞教育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文:邓子杰 徐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