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向前①丨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三年“三级跳”打造区域中心医院样板
东莞
东莞 > 正文

“医”路向前①丨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三年“三级跳”打造区域中心医院样板

编者按:“大病不出市”,处于大湾区C位的东莞市,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其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目标,旨在通过高水平医院的引领,构建一个“金字塔型”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实现医疗服务的全面优化和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显著提升,以带动全市整体医疗服务水平提升。

为深入了解东莞市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情况,本网策划“健康东莞”专题,计划推出《“医”路向前》系列报道,从各层级医院样板透视东莞卫健事业建设成效,是如何通过切实行动满足市民对健康追求的期盼。

一纸合约,双方共建,三年多时间里,一家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中心——东莞市塘厦镇的医院闯出了一条“涅槃重生”之路。

2020年12月29日,东莞市人民政府与广东医科大学双方联袂,在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的基础上,共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广东医东莞附院”)。

校地共建1400多天,这所医院迎来了它的“拔节期”,医教研各领域逐步实现“弯道超车”,人才队伍、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医疗救治等各方面大步跨越,取得了过去不敢想象的丰硕成果。医院统计的一组数据更能客观证实这一变化:实现了东莞医疗机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重点项目零的突破,医院业务规模较三年前增长2.5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新增220余人,省市临床重点专科新增12个,新发表SCI论文346篇(其中中科院二区以上论文208篇,影响因子总和2150+,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05.7),开展新技术新项目361项,在重大医疗技术方面屡获突破,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从2021年的C++跃升至2022年的B+,并有望在2023年取得新突破。

“通过3年多的校地共建发展,如今整个医院的综合诊疗能力达到区域比较高的水平,塘厦镇及周边患者不必舍近求远看病,跨域就医者慢慢回流”,广东医东莞附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邵义明在接受凤凰网广东东莞采访时表示,医院的示范引领和区域辐射作用已经显现,将继续立足新起点,以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为目标,为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新的医疗高地而继续努力。

“夹缝”求生

人才、患者双流失的隐忧

广东医东莞附院前身为镇属的东莞市塘厦医院,2019年升级为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市属三级医院)。此前,塘厦医院仅有病床438张、17个临床专科,在镇属医院范围内来说诊疗能力也并不出彩。

“虽然2016年塘厦医院搬迁至新院区,占地面积10万余平方米,但用原来的镇属医院来接管按照三甲医院标准设计建设的新院区,医院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用院长邵义明的话来说,彼时医院就像是“小马拉大车”,在人才、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离群众医疗需求和打造高水平医院有着很大的差距。

而从现实看来,医院周边的医疗格局实际上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在夹心层的医院也面临着人才、患者双流失之困。

早在2008年,东莞市全面启动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全面推开“健康守门人”工作。社区下沉,镇街医院的基本医疗服务逐渐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取代,处境尴尬。

其后,深圳开始实施“三名工程”,目标把深圳建设成为国际医疗中心城市,深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现“弯道超车”。塘厦紧邻深圳,受“虹吸效应”的影响,医院大批优秀人才外流严重。

从“发展”变成了“求生”,医院如何破局,进而打开新局?校地共建、校院融合、院际协同的模式为医院带来新机遇。2019年,塘厦医院更名为东莞市东南部中心医院。一年后,东莞市人民政府与广东医科大学双方联袂,共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医院的发展自此驶入“快车道”。

三年时间里,由一个镇街医院到市属三级医院,再到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医院实现了三年三级跳,这令医院领导班子常常有一种时不我待的压力。“我们全院上下攒足了奋进的尽头,因为周边老百姓太需要有一所高水平医院,员工也是积蓄了过去几十年的期待,希望医院能够迅速成长为区域高水平三甲综合医院”。校地共建4个月后,邵义明受广东医科大学委派,从湛江奔赴到500公里之外的东莞,担任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院长。他说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必须要对大学负责,必须对得起市委市政府、市卫生健康局的信任。

“一急一慢”特色引领

支撑学科体系建设的“四梁八柱”

1995年开始从事麻醉和ICU工作,2003年研究生毕业后开始专攻重症医学,近30年的从业经验让邵义明教授对这份事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重症医学是医院建设的支撑平台,只有建立起重症医学体系,夯实了基础,医院整体才能更进一步。”邵义明认为,如同建造房屋,重症医学科就像是地基,地基稳固才能用四梁八柱撑起一座大厦。

而初到广东医东莞附院时, 医院 ICU里只有7名医生,17张病床,经常只有6—7个住院患者,且危重患者占比不高。对此,他解释道:“科室底子薄,不敢收急危患者,东莞和广深地理位置毗邻,所以能转院的患者都转院了。”

“我们通过系统分析,一个最主要的思路就是让走不了的和不想走的患者能够留下来,不必舍近求远。”邵义明认为,东莞工业、交通高度发达,因工厂事故和交通事故导致的危重患者较多,及时就地治疗是刚需。此外,慢性病患者大多不愿意舍近求远去大城市看病。因此,服务好这类患者是我们的近期目标。

有了这个具体思路后,针对“走不了”“不想走”的患者,医院建立了“一急一慢”两大学科体系。即“一急”指建立急危重症救治体系,“一慢”则指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慢病健康管理体系的建设。

自校地共建以来,医院着力于提升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六大中心”逐步建立起来,分别有: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新生儿救治中心、急性消化道出血救治中心。邵义明说:“我们首先做的就是卒中中心,过去脑卒中患者在这边做不了介入手术,都得要舍近求远转到其他医院去”。他进一步介绍,在急危重症医学中心,如果面对严重创伤、刀刺伤、心脏大血管破裂等紧急情况,创伤中心团队“一键呼叫”,所有成员在几分钟内迅速到位,实现快速、有序的抢救。

而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医院设立了由健康体检科、慢性病管理科组成的健康管理中心,综合开展健康咨询、疾病筛查、科普、生活指导、健康档案管理、体检报告解读、慢性病预防与康复、专家门诊预约、随访跟踪管理、检后 MDT会诊全过程健康管理服务。肺结节中心、康复医学中心、内分泌代谢与营养健康医学中心、儿童生长发育中心等特色专科建设加速推进。刚刚首次在全球发布的“Omega-3主题医院”是在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推动Omega-3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及康复等方面的研究与临床实践。

至此,医院围绕“一急一慢”,学科建设大方向走中心化,小方向走专科、亚专科化,逐渐搭建起了“四梁八柱”——26个大临床中心、70个临床专科、26个医技专科、23个教研室、38个共享护理单元。校地共建前,医院仅有省、市重点专科各1个(中医经典科)。经过三年的努力,医院新增了整形外科、急诊医学科等2个省级重点专科,以及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普通外科等10个市级重点专科。

在此基础上,为了给患者提供更满意更人性化的优质医疗服务,医院将现有的诊区进行融合,按照人体系统,将相关学科资源整合在一个诊疗区域,每个诊区都是以人体部位为单位命名,分为头颈部诊区、胸部诊区、腹部诊区、四肢及脊椎诊区等,把“患者到处找医生”转变为“医生围着病人转、科室围着疾病转”,让患者最多跑一次。

“根据部位划分方便了患者在一个诊区就能完成诊疗过程,减少了病人在不同诊区之间来回转诊节约了患者的时间。”邵义明介绍,按照人体系统分区、把相接近疾病种类的医生诊室集中在同一区域,在最大限度方便患者的同时,也有利于多学科联合诊疗,为患者提供最优诊疗方案。

“招育留用”并举

打造人才聚集新高地

今年3月,广东医东莞附院神经外科郝少才主任带领团队再一次顺利完成一例机器人辅助下DBS手术(又称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帮助深受帕金森疾病困扰30余年的黄阿姨回到正常人生活。

“目前能开展DBS手术的医院还不是太多,很多患者不了解治疗方案,也不知道DBS手术,我来到广东医东莞附院后,作为学科带头人,会遇到各类不同疾病患者,尤其功能性疾病患者,已有成熟的技术,总想为患者解决其病痛。”郝少才介绍,得益于团队之前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手术领域深厚积累,这让很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治疗,而不需要舟车劳顿去外地就医了 。

建设高水平三甲医院,需要有完备的现代化基础设施、高精尖的医疗设备,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作为支撑。三年多时间里,在郝少才为代表的一批批高水平专家学者中,实现了医疗技术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突破和革新,成功实现了医疗水平“弯道超车”。

在东莞第一台机器人手术、第一例肿瘤冷冻消融术、第一例人工肝技术、第一例ECMO下支气管支架置入术、第一例孙氏手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第一例完全腹腔镜下减孔远端胃癌根治术背后,是一个个得救的生命。

2023年,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成功抢救了一例心脏破裂和一例颈动脉断裂的重症患者;脊柱外科快速发展,开展了许多过去从未开展过的手术……医院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得到越来越多病患赞许。“实现转型升级,必须有一支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疗人才队伍。”邵义明介绍在医院高质量发展中,核心动力和重要支撑来源都在于人才,在促进党建工作与人才建设工作深度融合下,医院着力营造崇尚先进、争创一流的工作氛围,引领推动医院各项工作实现新发展。

校地共建、校院融合、院际协同模式为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带来一份高质量发展转型答卷。广东医科大学为医院创造了充分条件:学校将招聘平台和资源完全向医院开放,直接运用省级编制资源,实行“校聘院用”,帮助医院实现人才快速聚集。此外,学校充分发挥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优势,通过双聘医院高层次人才作为学校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等方式,为医院高层次人才提供学术科研平台和学术服务。

医院即刻跟上脚步,推行“头雁计划”“百人计划”,建立“引、培、服”全链条全闭环管理机制,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通过“临床+”模式同广东医科大学基础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东莞创新研究院、药学院等学院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将这些学院高水平的博士教授人才双聘到医院。至此,实现人才带动各专科在临床技术、科研创新等领域的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目标指日可待。

一组数据带来明显的变化,2020年该院博士仅有3名,目前,短短三年的时间,累计引进博士等各类高层次人才220余人,同时引进进上海交通大学团队,以及康景轩、王友发、王新陆、夏正远、苏磊、黄国志、方驰华等国内外顶尖人才,并建立了省、市级名医工作室11个,医院人才聚集效应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要招到人,更要留住人。在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下,医院也为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实现理想价值的平台。“除了围绕‘一急’‘一慢’学科体系的构建外,我们着重在医疗设备做突破,为高层次人才创造干事创业的机会”,据邵义明介绍,近年来医院陆续引进综合腔镜手术机器人、4K数字荧光腔镜手术系统、氩氦刀、医用直线加速器、PET-CT、3.0T磁共振、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天眼CT、SRT-100浅层X线放射治疗仪、康复机器人等系列高端医疗设备投入使用,进一步充实了学科力量。

如今,大量高层次人才的加入,推动了医院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的全方位高质量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医疗技术领域,这批博士、教授、专家们各显其能,大量高新技术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

新型健康医联体加快推进

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现

今年年初,在东莞市卫生健康局的支持下,东莞市东南部新型健康医联体成立,作为东莞第一个片区医联体,这一新型健康医联体由作为东莞五大区域中心医院之一的广东医东莞附院牵头,医联体成员包括来自塘厦镇、清溪镇、凤岗镇、樟木头镇四个镇的16家医疗机构。

实际上,东莞市东南部新型健康医联体建立一开始就被给予了厚望,要求医院实现自我发展,提升自身“高度”,更要进一步拓展“广度”,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为区域内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自组建以来,东南部新型健康医联体,通过建立下沉帮扶、分级诊疗、资源共享等机制,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实现≥90%疑难、重大疾病的属地治疗,区域中心医院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打造了东莞东南部“30分钟急救圈”,提高了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首诊比例,疑难、重大疾病在属地治疗比例逐渐提高。市卫生健康局计划将这一模式有序向城区片区、松山湖片区、东部片区复制推广。

截至目前,医联体内转诊危急重症226人次,派出专家前往外院会诊30余次,完成1352次的DR远程会诊,开展272次诊疗服务。邵义明表示:“牵头建设东莞市东南部新型健康医联体,是我们扎根东莞、服务地方的重要契机。”他强调,新型健康医联体的核心在于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强化基层服务能力,旨在全面提升整个区域的医疗救治水平。医联体坚持“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了医院管理、医疗技术、医学人才及教学科研等领域的深入合作与资源共享,为区域内各医院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邵义明眼中,经过三年多的建设与发展,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东莞第一医院的示范引领作用和区域影响力已显著增强。面对医院日益蓬勃的发展态势,邵义明并未感到满足,因为他深知追求无止境。他心中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他坦言,自己经常深思医院的未来走向,怀揣着更为宏大的梦想,渴望引领医院迈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按照广东医东莞附院“十四五”发展规划,到2025年将高水平通过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评审,综合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到2030年,区域医学中心和医疗高地建设基本成型,基本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有一定影响力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高水平大学直属附属医院。

到2035年,医院将建立健全完善的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实现医疗、教学、科研、预防水平整体跃升,基本实现“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环境友好、特色鲜明、声誉优良”的现代化医院建设目标,建成粤港澳大湾区一流的现代化高水平医院。

凤凰网广东发自东莞

撰文:王东 黄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