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湾区观察丨城垣寻踪:海丝印记再现,东莞的守与创
东莞
东莞 > 正文

凤凰湾区观察丨城垣寻踪:海丝印记再现,东莞的守与创

核心提示:在东莞这座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历史的脉络与现代的节奏交织出一幅独特的文化画卷。南海卫城墙遗址的发现,犹如一束光,照亮了东莞千年历史的幽径,让我们得以在这片土地上,探寻文化的根脉与未来的方向。

这座城墙遗址的考古发现,实证了东莞作为“粤海第一门户”在明代军事海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更揭示了东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关键节点的历史角色,展现了东莞建城史和城市发展史,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东莞不仅是货物的集散地,更是文化的交汇点。世人从此知晓,先民们从这里开始收拾行囊,走向海洋,扬帆逐浪,开启了一段段跨越千里的蓝色征程。

东莞,这座以制造业闻名的城市,在经济腾飞的同时,并未忘记文化的根基。相反,它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将文化的力量融入城市的血脉之中。南海卫城墙遗址的发现与保护,正是东莞在文化突围中的一次重要实践。

烽火城垣:明代海疆的守护者

东莞是在现代工业浪潮中崛起的城市,其历史渊源远比人们想象的更为深厚。南海卫城墙遗址的发现,实证了东莞作为“粤海第一门户”在明代军事海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作为明代广东海防体系“卫-所-寨”三级防御系统中的核心卫城,南海卫承担着东南沿海军事指挥中枢与海防前哨的双重职能。

南海卫城城墙遗址位于莞城街道西正路与运河东二路交汇处,毗邻迎恩门城楼,是近年来广东单次发掘面积最大的考古项目,总面积约15000平方米。考古现场,城墙基址、道路、排水系统、房屋基址、水井……这些遗迹静静躺在泥土之下,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这次考古发现的南海卫城墙遗址位于东莞记忆项目首开区范围内,遗址清晰展现了东莞明代以来六百多年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城墙遗址的发现,极大增强了东莞记忆项目在‘显露历史、传承文脉’方面的深度和力度,为东莞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坚实支撑。”莞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钊介绍。

其中,“一号城墙基址”尤为引人注目。墙体宽约7.6米,内外两侧为红砂岩条石砌筑包边,中间包夹夯土,夯土残高约2米,层厚0.08至0.12米,夯土层之间多夹杂贝壳或碎砖瓦层。

据《东莞县志》记载,南海卫城墙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由南海卫指挥使常懿兴建,明、清两代多次修缮和改建,其位置与文献记载的南海卫城基本相符。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评价:“本次考古发掘规模较大,收获丰富,填补了东莞古城遗址考古的空白,是岭南地区城市考古的重要收获。”

在明代,南海卫城墙,是东莞的军事防线,也是百姓的守护之墙,它见证了东莞在明代海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在现代,城墙的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岁月的沧桑,见证了东莞古城的兴衰。它们是岁月的见证者,是文化的守护者,是东莞这座城市的穿越时光的深厚积淀与传承。

丝路遗珠:海上丝路的繁华见证

当战争的烽烟散去,商贸往来的驼铃已在城墙下悄然回响。在东莞南海卫城考古现场,每一件出土的文物,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这些从南海卫城墙遗址中出土的瓷器、铜器等珍贵文物,有的来自遥远的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窑,也有的来自岭南的本土窑口,例如佛山奇石窑。

当考古刷头拂去时光尘埃,南海卫城墙的基址不仅勾勒出明代“卫—所—寨”海防体系的军事图谱,更在层层夯土中显影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密码——那些混杂着景德镇瓷片与南洋贝壳的文化层,正无声述说着东莞作为海陆文明转码器的历史使命。

它们跨越山川湖海,汇聚于东莞,见证了这座城市作为贸易中转站的繁荣。这些文物不仅是东莞对外贸易的实物证据,更是文化交流的鲜活写照。

它们的发现,让人们深刻认识到,南海卫城墙遗址不仅承载着军事防御功能,更是“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交流、融合,共同书写了东莞的历史。

曹劲指出,这些瓷器的发现,深刻地反映了东莞是宋代至明清时期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内外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和集散地,是东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实物见证,对于古代海陆交通史、贸易史的研究提供极大的丰富和补充。

东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不仅是货物的集散地,更是文化的交汇点。世人从此知晓,东莞的先民们从这里开始收拾行囊,走向海洋,扬帆逐浪,开启了一段段跨越千里的蓝色征程。

岁月长歌:从古城墙到新文明的嬗变

南海卫城墙遗址的发现,不仅是东莞历史的回响,更是这座城市在现代化浪潮中寻找文化根脉的一次深情回眸。

东莞,这座以制造业闻名世界的城市,在经济腾飞的同时,并未迷失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而是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将文化的基因融入城市的血脉之中。

东莞的文化突围之路,是一场对历史的深情凝视,更是一次对未来的大胆探索。它以文化贯穿人、产、城三大维度,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探索出一条“产业向新、城市向善、文明向前”的新工业文明发展模式。

南海卫城墙遗址的保护与传承,是东莞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上体现工业城市文化突围的鲜活案例。此前,在考古勘探过程中发现明南海卫城墙遗址后,市委市政府当即取消原计划的迎恩门记忆墙工程,决定原址保护进行考古发掘,并规划建设城墙遗址公园。东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志军表示:“围绕南海卫城墙遗址,我们将打造一座集中展示东莞城市发展历史、古代中国海防体系,兼具历史教育、生态涵养、休闲游憩、城市文化门户等功能的复合型城市考古遗址公园。”

近年来,东莞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投入了大量资源,通过修复古建筑、保护历史街区、建设文化公园等方式,将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发展有机结合。

这种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是东莞在新时代的探索与实践。通过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东莞将历史与现代完美融合,让城墙从沉默的遗迹变为活生生的文化载体。

文明交响:历史与现代的共鸣与激荡

东莞的文化之旅,是一场漫长而甜蜜的探索。它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了自己的文化之根,也让我们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旅程,而东莞,正以一种独特的姿态,坚定地走在路上。

在东莞,望得见城垣,记得住乡愁,已不再是奢望。东莞坚持将文化遗产保护放在首位,将城墙从静态的“文物”,转变为可以传承、利用的“文化遗产”。

南海卫城墙遗址的保护与传承,不仅延续了东莞的历史文脉,更让这座城市在新工业文明的探索中,找到了文化回响。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宁康指出:“要将文物保护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监管。对地下文物‘先考古后出让’‘先考古后建设’……加强文物活化利用工作,重点推进虎门炮台旧址公园(东莞段)、东莞记忆、石龙中山路保护提升等项目,展现东莞厚重的历史文化。”

东莞的文化发展之路,是一场对历史的深情回望与对未来的积极探索。通过保护和利用南海卫城墙遗址,东莞不仅延续了历史文脉,还为城市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南海卫城墙遗址的发现与保护,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投资。它让我们看到,文明的力量可以超越时空,成为一座城市最持久的精神动力。

南海卫城背后,是一个关于文化觉醒与城市新生的故事。如今,南海卫城墙遗址它静静地伫立在这片土地上。这座城墙,曾是明代海防的坚固屏障,守护着东莞的安宁与繁荣;如今,它化身为文化的灯塔,照亮了东莞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突围之路,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也昭示着未来的方向。

城垣之下,是岁月的低语,也是未来的光芒。这座城市正在用行动证明:一座城市的伟大,不仅在于它的经济成就,更在于它对历史的尊重与对文化的传承。在这里,历史与现代共鸣,文明与未来激荡。

东莞,这座以制造业闻名的城市,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将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融为一体,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文明篇章。

它的历史不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活生生的现实;文化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融入生活的日常。这座城市的未来,不仅在于经济的持续增长,更在于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传承。

东莞正在用行动告诉人们:一座城市的伟大,不仅在于它的高度,更在于它的深度。而文化的深度,正是东莞走向未来的底气与力量。

撰文:凤凰网广东东莞